石关 (KI18)

来自中医百科
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

石关 (KI18,ShiGuan)

冲脉足少阴之会。

文件:K18.jpg


定位

在脐上3寸,前正中线旁开0.5寸处。


解剖

皮肤、皮下组织、腹直肌鞘前壁、腹直肌;穴区内有第8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胸腹壁静脉属支分布,深层有第8肋间神经肌支和腹壁上动脉分支分布。


功用

攻坚消满,调理气血。


主治

呕吐,腹痛,便秘,不孕。

消化系统疾病:胃痉挛,便秘,肠炎,食管痉挛;

妇产科系统疾病:盆腔炎,不孕症,痛经;

其它:结膜充血,尿路感染。


配伍

配内关、足三里,有宽中理气,调和胃肠的作用,主治胃痛,腹痛,呕吐,膈肌痉挛。


操作

直刺1-1.5寸;可灸。


文献摘要

《甲乙经》:冲脉、足少阴之会。

《千金方》:大便闭,寒气结,心坚满。

《循经》:呕逆气喘,脾胃虚寒,饮食不消,翻胃吐食。


别名

石阙,石门,食关。


穴义

肾经冲脉气血在此冷降为地部水液。


名解

1)石关。石,肾所主的水也。关,关卡也。石关名意指肾经冲脉气血在此冷降为地部水液。本穴物质为商曲穴传来的水湿之气,至本穴后散热冷降为地部水液,地部水液不能循肾经上行,故名石关。石门名意与石关同。2)石阙。石,肾所主之水也。阙,碑坊标记之意。石阙名意指肾经冲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停止不能前行。理同石关名解。3)食关。食,胃所受之五谷也,此指脾土物质。关,关卡也。食关名意指随冲脉气血上扬的脾土尘埃在此冷降不能上行。理同石关名解。4)冲脉足少阴之会。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,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。


气血特征

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及地部的冷降经水。


运行规律

水湿之气少部分吸热后循肾经上行,大部分散热后冷降归地,地部经水则循肾经下行。


功能作用

升清降浊。


治法

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,热则水针或补之。


位置

上腹部脐上三寸(建里)旁开五分处。

《针灸甲乙经》:“在阴都下一寸”;《循经考穴编》:“合建里旁开”


功效

调肠胃、理血。


主治

古代记述:呕逆、便秘、腹痛、两胁急痛、气淋、小便黄、饮食不消、翻胃上食、膈噎、脊强、口不可开、多唾、妇人子脏中有恶血。

近人报道:不孕症、贲门痉挛。


方例

腹痛、大便难:石关、膀胱俞。

膈噎:初病者,取天突穴导之,石关二穴。


刺灸法

直刺0.5~1.5寸。艾炷灸3~5壮,艾条温灸10~15分钟。


其它

冲脉、足少阴之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