睛明

来自中医百科
(重定向自睛明 (BL1)
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

睛明 (BL1,JingMing)

手足太阳,足阳明,阴阳跷脉,督脉之会

文件:UB1.jpg


别名

精明、泪孔、泪空、目内眦、内眦外。


释名

睛,眼睛;明,明亮。穴治目视不明,故名。精与睛通,故又作“精明”。


出处

《针灸甲乙经》。


定位

在目内眦角稍内上0.1寸凹陷处。


解剖

皮肤、皮下组织、眼轮匝肌、眶脂肪组织、内直肌;穴区内有滑车上神经及内眦动脉分支分布,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动眼神经、滑车上神经、滑车下神经及动脉经过。


功用

泄热明目,祛风通络。


主治

目赤肿痛,迎风流泪,胬肉攀睛,目翳,目视不明,近视,夜盲,色盲,目眩。

五官科系统疾病:近视眼,视神经炎,视神经萎缩,青光眼,夜盲;

运动系统疾病:腰痛。


配穴举例

配目窗、后溪、瞳子髎治目赤肿痛 (《针灸资生经》);配合谷、四白治目生翳膜 (《针灸大成》);配瞳子髎、攒竹、丝竹空、鱼腰、四白、上星、阳白治夜盲症 (《新针灸学》)。

配合谷、风池,有清热疏风的作用,主治结膜炎,目痒。

配肝俞、光明,有调肝养血的作用,主治夜盲,色盲,近视,散光。


操作

嘱患者闭目,医生左手轻推眼球向外固定,右手缓慢进针,紧靠眶缘直刺0,5-1.0寸 (轻捻缓进得气即止),不提插。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,以防出血。本穴禁灸。


文献摘要

《甲乙经》:手、足太阳,足阳明之会。

《铜人》:治攀睛,翳膜覆瞳子。

《大成》:主小儿疳照,大人气眼冷泪。

《金鉴》:主治目痛,视不明,迎风流泪,胬肉攀睛,白翳眦痒,雀目诸疾。


现代研究

(1)据报道,针刺睛明穴治疗功能性遗尿有较好疗效。 (2)针患侧睛明、听宫,配合活动患肢,治疗坐骨神经痛52例,取得较好疗效。 (3)有报道,电针睛明治疗色觉障碍300例有较好疗效;针睛明治疗视神经萎缩30例,治疗视网膜病变150例,均获良好疗效。


别名

目内眦,泪孔,泪空,泪腔,目眦外。


穴义

膀胱经之血由此交于眼睛。


名解

1)睛明。睛,指穴所在部位及穴内气血的主要作用对象为眼睛也。明,光明之意。睛明名意指眼睛接受膀胱经的气血而变得光明。本穴为太阳膀胱经之第一穴,其气血来源为体内膀胱经的上行气血,乃体内膀胱经吸热上行的气态物所化之液,亦即是血。膀胱经之血由本穴提供于眼睛,眼睛受血而能视,变得明亮清澈,故名睛明。2)目内眦。目内眦,乃言本穴所在的部位为目内框也,无它意。3)泪孔、泪空、泪腔。泪,泪水也。孔,孔隙也。空、腔,空腔也。穴名之意指本穴外输的膀胱经气血为湿润眼睛液体的重要来源。本穴属于膀胱经,气血特性与上行头面的它经气血相比皆要寒冷,为促成气态物向液态物转化的重要根源,眼睛受之以液而能湿润并转动自如,故名泪孔、泪空、泪腔。4)目眦外。目眦,指穴所在的部位为目框内角。外,指本穴气血作用于眼睛之外。目眦外名意指本穴的寒冷之气使眼睛外部的阳气冷降为液。理同泪孔名解。5)手足太阳足阳明阴阳跷脉督脉之会。其一,本穴气血为膀胱经经气的冷降之液,性温热,且与太阳小肠经气血处于同一层次,故为手足太阳之会。其二,本穴的冷降之液有部分下走足阳明承泣穴,故为足太阳阳明之会。其三,本穴的冷降之液(即血)还不断地气化上走督脉,故为足太阳督脉之会。其四,本穴的气血物质中既有地部之液又有天部之气,气血特性同于阴阳跷脉之性,故为阴阳跷脉足太阳之会。


气血特征

穴内气血为温热的天部水气与地部经水(血)。


运行规律

气血的运行分为三支,一是气态物向上行于督脉及膀胱本经,二是地部经水下走足阳明经。


功能作用

降温除浊。


治法

寒则泻之或先泻后补,热则补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