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改

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
==原文==
[[黄帝]]曰:[[阴阳]]者,天地之道也,万物之纲纪,变化之父母,生杀之本始,[[神明]]之府也。

[[治病必求于本]]。

故积阳为天,积阴为地。阴静阳燥,[[阳生阴长]],[[阳杀阴藏]],[[阳化气,阴成形]]。

[[寒极生热]],[[热极生寒]],[[寒气]]生浊,热气生清。[[清气]]在下,则生[[飧泄]];[[浊气]]在上,则生(月真)胀。此阴阳反作,病之[[逆从]]也。

故[[清阳]]为天,[[浊阴]]为地;地气上为云,天气下为雨;雨出地气,云出天气。

故清阳出[[上窍]],浊阴出[[下窍]];清阳发[[腠理]],浊阴走[[五脏]];清阳实四肢,浊阴归[[六腑]]。

水为阴,火为阳;阳为气,阴为味。

味归形,形归气,气归精,精归化,精[[食气]],形食味,[[化生]]精,气生形。

味伤形,气伤精;精化为气,气伤于味。

阴味出下窍;[[阳气]]出上窍。

味厚者为阴,薄为阴之阳。气厚者为阳,薄为阳之阴。

味厚则泄,薄则通。气薄则发泄,厚则[[发热]]。

[[壮火]]之气衰,[[少火]]之气壮。[[壮火食气]],气食少火。壮火[[散气]],[[少火生气]]。

气味,[[辛甘发散为阳]],[[酸苦涌泄为阴]]。

[[阴胜则阳病]],[[阳胜则阴病]]。[[阳胜则热]],[[阴胜则寒]]。[[重寒则热]],[[重热则寒]]。

[[寒伤形,热伤气]]。气伤痛,形伤肿。故先痛而后肿者,气伤形也,先肿而后痛者,形[[伤气]]也。

[[风胜则动]],[[热胜则肿]],[[燥胜则干]],[[寒胜则浮]],[[湿胜则濡泻]]。

天有四时[[五行]],以生长收藏,以生[[寒暑]][[燥湿]]风。人有五脏化[[五气]],以生喜怒悲忧恐。

故喜怒伤气,寒暑伤形。

暴怒[[伤阴]],暴喜[[伤阳]]。

[[厥气]]上行,[[满脉]]去形。

喜怒不节,寒暑过度,生乃不固。

故[[重阴必阳]],[[重阳必阴]]。

故曰:冬伤于寒,春必[[温病]];春伤于风,夏生飧泄;夏伤于暑,秋必痎疟;秋伤于湿,冬生[[咳嗽]]。

帝曰:余闻上古圣人,论理人形,列别[[脏腑]],端络[[经脉]],会通[[六合]],各从其经,[[气穴]]所发,各有处名,[[溪谷]]属骨,皆有所起。分部逆从,各有条理。四时阴阳,尽有经纪。外内之应,皆有[[表里]],其信然乎。

[[岐伯]]对曰:

东方生风,风生木,木生[[酸]],酸生肝,肝生筋,筋生心,[[肝主目]]。其在天为玄,在人为道,在地为化。化生[[五味]],[[道生]]智,玄生神,神在天为风,在地为木,在体为筋,在脏为肝。在色为苍,在音为角,在声为呼,在变动为握,在窍为目,在味为酸,在志为怒。[[怒伤肝]],[[悲胜怒]],风[[伤筋]],燥胜风,酸伤筋,[[辛胜酸]]。

南方生热,[[热生火]],火生苦,[[苦生心]],[[心生血]],血生脾,[[心主舌]]。其在天为热,在地为火,在体为脉,在脏为心,在色为赤,在音为征,在声为笑,在变动为忧,在窍为舌,在味为苦,在志为喜。[[喜伤心]],[[恐胜喜]],[[热伤气]],寒胜热,[[苦伤气]],[[咸胜苦]]。

中央生湿,湿生土,土生甘,甘生脾,脾生肉,肉生肺脾主口。其在天为湿,在地为土,在体为肉,在脏为脾,在色为黄,在音为宫,在声为歌,在变动为哕,在窍为口,在味为甘,在志为思。[[思伤脾]],[[怒胜思]],湿[[伤肉]],风胜湿,甘伤肉,酸胜甘。

西方生燥,燥生金,金生辛,[[辛生肺]],[[肺生皮毛]],皮毛在肾,[[肺主鼻]]。其在天为燥,在地为金,在体为皮毛,在脏为肺,在色为白,在音为商,在声为哭,在变动为咳,在窍为鼻,在味为辛,在志为忧。[[忧伤肺]],喜胜忧,[[热伤]]皮毛,寒胜热,辛伤皮毛,[[苦胜辛]]。

北方生寒,寒生水,水生咸,[[咸生肾]],[[肾生骨髓]],髓生肝,[[肾主耳]]。其在天为寒,在地为水,在体为骨,在脏为肾,在色为黑,在音为羽,在声为呻,在变动为栗,在窍为耳,在味为咸,在志为恐。[[恐伤肾]],[[思胜恐]],寒[[伤血]],燥[[胜寒]],[[咸伤血]],甘胜咸。

故曰:天地者,万物之上下也;阴阳者,血气之男女也;左右者,阴阳之道路也;水火者,阴阳之征兆也;阴阳者,万物之能始也。

故曰:阴在内,阳之守也,阳在外,阴之使也。

帝曰:法阴阳奈何?

岐伯曰:[[阳盛]]则[[身热]],腠理闭,喘麤为之俛抑,汗不出而热,齿干,以[[烦冤]][[腹满]]死,能冬不能夏。

阴胜则身寒,汗出身长清,数栗而寒,寒则厥,厥则腹满死,能夏不能冬。此阴阳更胜之变,病之[[形能]]也。

帝曰:调此二者,奈何?

岐伯曰:能知[[七损八益]],则二者可调,不知用此,则[[早衰]]之节也。

年四十,而[[阴气]]自半也,起居衰矣。年五十,体重,耳目不聪明矣。年六十,[[阴痿]],气大衰,[[九窍]]不利,下虚上实,涕泣俱出矣。

故曰:知之则强,不知则老,故同出而名异耳。智者察同,愚者察异,愚者不足,智者有余,有余而[[耳目聪明]],身体强健,老者[[复壮]],壮者益治。

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,乐恬[[憺]]之能,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,故寿命无穷,与天地终,此圣人之治身也。

天不足西北,故西北方阴也,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。地不满东南,故东南方阳也,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。

帝曰:何以然?

岐伯曰:东方阳也,阳者其精并于上,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,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。西方阴也,阴者其精并于下,并于下则[[下盛]]而上虚,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。故俱感于邪,其在上则右甚,在下则左甚,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,故邪居之。

故天有精,地有形,天有八纪,地有五理,故能为万物之父母。

清阳上天,浊阴归地,是故天地之动静,神明为之纲纪,故能以生长收藏,终而复始。

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,下象地以养足,中傍人事以养五脏。

天地通于肺,地气通于嗌,风气通于肝,[[雷气]]通于心,[[谷气]]通于脾,雨气通于肾。

[[六经]]为川,[[肠胃为海]],九窍为[[水注]]之气。

以天地为之阴阳,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;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。暴气象雷,逆气象阳。

故治不法天之纪,不用地之理,则灾害至矣。

故[[邪风]]之至,疾如风雨,故善治者治皮毛,其次治[[肌肤]],其次治[[筋脉]],其次治六腑,其次治五脏。治五脏者,半死半生也。

故天之[[邪气]]感,则害人五脏;水谷之[[寒热]]感,则害于六腑;地之[[湿气]]感,则害皮肉筋脉。

故善用针者,[[从阴引阳]],[[从阳引阴]],以右治左,以左治右,以我知彼,以表知里,以观过与不及之理,见微得过,用之不殆。

善诊者,察色按脉,[[先别阴阳]],审[[清浊]]而知部分;视[[喘息]],听音声,而知所苦;观[[权衡规矩]],而知病所主;按尺寸,观[[浮沉]]滑涩,而知病所生。以治无过,以诊则不失矣。

故曰:病之始起也,可刺而已;其盛,可待衰而已。

故[[因其轻而扬之]],[[因其重而减之]],[[因其衰而彰之]]。

形不足者,温之以气;精不足者,补之以味。

其高者,因而越之;其下者,引而竭之;中满者,泻之于内。

其有邪者,[[渍形]]以为汗;其在皮者,汗而发之;其栗悍者,按而收之,其实者,散而泻之。

审其阴阳,以别柔刚。

[[阳病治阴]],[[阴病治阳]]。

定其血气,各守其乡。

血实宜决之,[[气虚]]宜掣引之。
匿名用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