气穴 (KI13)

气穴 (KI13,QiXue)

冲脉足少阴之会。

文件:K13.jpg


别名

胞门、子户。


释名

穴在关元之旁,为元气所发之处,故名。可治“妇人子宫久冷,不能成孕,赤白淋沥,月事不调”(见《循经考穴编》),故别名“胞门、子户”(见《针灸甲乙经》)。


出处

《针灸甲乙经》。


定位

在脐下3寸,前正中线旁开0,5寸处。


解剖

皮肤、皮下组织、腹直肌鞘前壁、腹直肌;穴区内有肋下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支,深层有肋下神经肌支和腹壁动脉分支分布。


功用

调理冲任,益肾暧胞。


主治

月经不调,带下,小便不利,泄泻。

泌尿生殖系统疾病:尿路感染,遗精,阳痿,阴茎痛,肾炎,膀胱麻痹;

妇产科系统疾病:月经不调,不孕症;

其它:腹泻,角膜炎。


配伍

配关元、三阴交,有益肾气,暖胞宫,调冲任的作用,主治闭经。

配天枢、上巨虚,有调胃肠,清利湿热的作用,主治泄泻,痢疾。


操作

直刺1~1.5寸;可灸。


文献摘要

《甲乙经》:月水不通,奔豚,泄气,上下引腰脊痛。冲脉、足少阴之会。

《铜人》:月事不调。

《循经》:妇人子宫久冷,不能成孕,赤白淋沥。


别名

胞门,子户。


穴义

肾经冲脉气血在此变为和缓的热气。


名解

1)气穴。气穴,穴内物质为气态物也。本穴物质为大赫穴传来的高温高压水气,至本穴后,快速强劲的高温高压水气势弱缓行并扩散为温热之性的气态物,故名气穴。2)胞门。胞,胞宫也。门,出入的门户也。胞门名意指胞宫的外输气血由此外出冲脉。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温热之气,此气来源于胞宫,在本穴开始向冲脉以外传输,是冲脉气血外出的主要门户,故名胞宫。子户名意与胞宫同。3)冲脉足少阴之会。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,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。


气血特征

气血物质为热性水气。


运行规律

循肾经上传及散输小腹各部。


功能作用

补益冲任。


治法

寒则补之灸之,热则泻针出气。


位置

下腹部脐下三寸(关元)旁开五分处。

《针灸甲乙经》:“在四满下一寸”;《循经考穴编》:“与关元平”。


功效

调经、利气、止泻。


主治

古代记述:月事不调、腹痛、带下、子宫虚寒、不孕、浊气凝结下焦、泄痢不止、赤白淋沥、两胁疼痛、气上下引腰脊痛。

近人报道:肠炎、尿路感染、痛经、闭经。


方例

闭经:关元、气穴、三阴交。


刺灸法

直刺0.5~1寸。艾炷灸3~5壮,艾条温灸10~15分钟。


其它

冲脉、足少阴之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