曲鬓 (GB7)

曲鬓 (GB7,QuBin)

足太阳,少阳之会。

[[文件:文件:GB7.jpg


释名

穴在耳前鬓发弯曲处。《释名•释形体》:“鬓,滨也;滨,崖也;为面额之崖岸也。


出处

《针灸甲乙经》


定位

在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。


解剖

皮肤、皮下组织、耳上肌、颞肌;穴区内有耳颞神经和颞浅动脉,深层有耳后神经、面神经分支和下颌神经肌支分布。


功用

清热止痛,活络通窍。


主治

头痛,齿痛,牙关紧闭,暴喑。

精神神经系统疾病:三叉神经痛,偏头痛,面神经麻痹;

五官科系统疾病:颞肌痉挛,牙痛,视网膜出血及其他眼病。


配伍

配太阳、头维,有通络止痛的作用,主治偏头痛。

配冲阳、颊车,有活络止痛的作用,主治齿痛。

配廉泉、合谷,有清热开窍的作用,主治暴喑。


操作

平刺0.5-0.8寸;可灸。


文献摘要

《千金方》:口噤,齿龋。

《甲乙经》:颈颔支满,痛引牙齿,口噤不开,急痛不能言。

《大成》:主颔颊肿引牙车不得开,急痛,口禁不能言,颈项不得回顾,脑两角痛为颠风,引目眇。


别名

曲发。


穴义

胆经经所在此化雨而降。


名解

曲鬓。曲,隐秘也。鬓,鬓发也,既为肾气所主之物又为血之余,此指穴内气血为水湿而性温热。曲鬓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化雨而降。本穴物质为悬厘穴传来的天部寒湿水气,在本穴的变化为化雨而降,所降之雨虽与天部气血相比而为寒湿,但仍为温热之性,故名曲鬓。足太阳少阳之会。本穴虽为胆经之穴,但其气血的运行变化是受膀胱经外散的寒湿之气而表现为冷降收引,故为足太阳少阳之会。


气血特征

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寒湿水气,性温热。


运行规律

由天部冷降后化为地部经水。


功能作用

降浊除湿。


治法

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、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。


位置

颞部,耳前鬓发后缘直上,与耳尖相平处,当角孙前一横指。

《针灸甲乙经》:“在耳上入发际,曲隅陷者中,鼓颔有空”;《人镜经》:“额角两旁,耳上发际为曲隅。”《医学入门》:“以耳掩前,尖处是穴。”


功效

祛头风,利口颊。


主治

古代记述:牙痛,口噤不开,厥逆头痛,口眼歪斜。

近人报道:中耳炎,颞颔关节痛。


方例

齿龋:曲鬓、冲阳。


刺灸法

横刺0.5~1.5寸,一般不灸。


其它

交颔穴足太阳、少阳之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