承泣 (ST1)

来自中医百科
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

承泣 (ST1,ChengQi)

阳跷任脉足阳明之会。

文件:St1.jpg


释名

承,承接;泣,落泪。穴在目下,泣下则相承,故名。


出处

《针灸甲乙经》。


定位

在面部瞳孔直下,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。


解剖

皮肤、皮下组织、眼轮匝肌、下直肌、下斜肌;穴区内有眶下神经、面神经颧支、眶下动脉、眶内动眼神经和眼动脉分支分布。


功用

散风清热,明目止泪。


主治

目赤肿痛,流泪,夜盲,眼睑瞤动,口眼喎斜。

五官科系统疾病:急慢性结膜炎,近视,远视,散光,青光眼,色盲,夜盲症,睑缘炎,角膜炎,视神经炎,视神经萎缩,白内障,视网膜色素变性,眶下神经痛;

精神神经系统疾病:面肌痉挛,面神经麻痹。


配穴举例

配风池、睛明,耳尖放血,治目赤肿痛;配攒竹,风池,合谷,足三里治眼胞睑外翻及口眼喎斜 (《腧穴学》)。

配风池、睛明,耳尖放血,有疏风清热,泻火解毒的作用,主治目赤肿痛。

配足三里、合谷、攒竹、风池,有补益气血,祛风清热的作用,主治眼胞睑外翻及口眼歪斜。


操作

紧靠眶下缘直刺0.3—0.7寸;不宜灸。注意缓慢进针,得气即止,不宜提插,以防刺破血管,引起眶内出血。


文献摘要

《千金方》:目不明,泪出,目眩瞢,瞳子痒,远视,昏夜无见,目瞤动,与项口参相引。喎僻口不能言。

《外台》:禁不宜灸,无问多少,三日以后眼下大如拳,息肉长桃许大,至三十日即定,百日都不见物,或如升大。

《铜人》:禁不宜针,针之令人目乌色,可灸三壮,炷如大麦,忌如常法。


现代研究

(1)现代临床中用本穴治疗近视、散光、青光眼、白内障、视神经炎、色盲、视神经萎缩、视网膜色素变性、尿崩症、角膜炎、结膜炎均有一定疗效。 (2)还有报道表明,针刺承泣穴可使心率减慢。


别名

鼷穴,面髎,溪穴。


穴义

足阳明胃经的气血由本穴而出。


名解

1)承泣。承,受也。泣,泪也、水液也。承泣名意指胃经体内经脉气血物质由本穴而出。胃经属阳明经,阳明经多气多血,多气,即是多气态物,多血,血为受热后变为的红色液体,也就是既多液又多热。胃经的体表经脉气血运行是由头走足,为下行,与其构成无端循环的胃经体内经脉部分,气血物质的运行则为散热上行。本穴物质即为胃经体内经脉气血上行所化,在体内经脉中,气血物质是以气的形式而上行,由体内经脉出体表经脉后经气冷却液化为经水,经水位于胃经之最上部,处于不稳定状态,如泪液之要滴下,故名承泣。2)鼷穴、面髎、溪穴。鼷穴,地部之小洞也。面髎,面部之孔隙也。溪穴,孔隙中流水的小溪也。鼷穴、面髎、溪穴名意皆指有地部孔隙沟通阳明胃经体内与体表经脉,气血物质内外相通。3)阳跷任脉足阳明之会。本穴物质由胃经体内经脉气血外出变化而来,胃经体内经脉气血出体表后既有液化之水又有温热之气,气血物质的阴阳相济之性同于跷脉,故为跷脉足阳明之会。此外,本穴的地部经水其性又同于任脉,可循地部别走任脉的承浆穴,故其又为任脉足阳明之会。


气血特征

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以及天部的温热之气。


运行规律

经水循地部层次下走任脉的承浆穴,温热之气的浊重部分循胃经下行,阳热之气交于阳跷脉。


功能作用

将体内胃经的物质营养及能源输送头面天部及任脉、阳跷脉等。


治法

寒则补之,热则泻之,无灸。


位置

面部,瞳孔直下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凹陷处。当目中线上,下睑沟正中。

《针灸甲乙经》:“在目下七分,直目瞳子”;《外台秘要》:“甄权云:在眼下八分”;《医宗金鉴》:“目下胞陷中”。


功效

祛风散火,疏邪明目。


主治

古代记述:眼眦赤痛,多泪,昏夜无见,目{89}动,口眼歪斜。

近人报道:角膜炎、夜盲、近视眼、青光眼、视神经萎缩,眼轮匝肌痉挛,面神经麻痹。


方例

眼疾:承泣、太阳、合谷。

青光眼:睛明、承泣、风池、曲池、太冲。

视神经萎缩:承泣、风池、肝俞、肾俞、合谷。

口歪僻:承泣、地仓。


刺灸法

合眼,用平直细针在眼球与眶下缘间进针,沿眶壁内缘缓缓刺入0.5~1寸,进针前可先嘱病人将眼球下转,使眼球后组织偏转至上方,以免被刺伤。针刺时不宜多作捻转或提插手法,留针时间也不可过久。出针后应轻轻按揉针孔片刻,以防出血。不宜用灸法。


其它

交会穴:阳跷、任脉、足阳明之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