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阳明大肠经

来自中医百科
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

十二经脉之一。它的循行路线是:在体内、属大肠、络肺。在体 表,由食指端经过上肢伸侧前面、肩部、颈部、颊部,止于对侧 鼻孔旁。本经有病时,主要有泄泻、痢疾、肠鸣,恶寒战栗、目 黄、口干、鼻衄、鼻塞、咽喉炎,牙痛、颈部肿大等症状和病症,以及在本经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状。



手阳明大肠经(《脉书》称为“齿脉”)


经脉循行

①起于食指桡侧端 (商阳),②沿食指内 (桡)侧向上,通过第1、2掌骨之间 (合谷),向上进入两筋 (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)之间的凹陷处,③沿前臂前缘,④至肘外侧,⑤再沿上臂外侧前缘,⑥上走肩端 (肩鹘),⑦沿肩峰前缘,⑧向上出于颈椎“手足三阳经聚会处” (大椎,属督脉),向下进入缺盆 (锁骨上窝部),⑩联络肺脏,11,通过横膈,12,属于大肠;13.缺盆部支脉:上走颈部,14.通过面颊,15.进入下齿龈,16.回绕至上唇,交叉于人中,左脉向右,右脉向左,分布于鼻孔两侧 (迎香),与足阳明胃经相接。


主要病候

腹痛,肠鸣,泄泻,便秘,痢疾,咽喉肿痛,齿痛,鼻流清涕,鼻衄,本经循行部位疼痛、热肿或寒冷等。


主治概要

本经腧穴主治头面、五官、咽喉病,热病,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。


原文

经脉循行

大肠手阳明之脉,起于大指次指之端,循指上廉,出合谷两骨之间,上入两筋之中,循臂上廉,入肘外廉,上臑外前廉,上肩,出?骨之前廉,上出于柱骨之会上,下入缺盆,络肺,下膈,属大肠。其支者,从缺盆上颈,贯颊,入下齿中,还出挟口,交人中,左之右,右之左,上挟鼻孔。 (《灵枢•经脉》)


主要病候

是动则病齿痛,颈肿。是主津液所生病者,目黄,口干,鼽衄,喉痹,肩前臑痛,大指次指痛不用,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;虚则寒栗不复。为此诸病,盛则泻之,虚则补之,热则疾之,寒则留之,陷下则灸之,不盛不虚,以经取之。盛者,人迎大三倍于寸口;虚者,人迎反小于寸口也。 (《灵枢•经脉》)


经文互参

《脉书•十一脉》

[足臂本]臂阳明脉:出中指间,循骨上廉,出□□上,奏,之口。

[足臂本]其病:病齿痛,□□□□。诸病此物者,皆灸臂阳明脉。

[阴阳本]齿脉:起于次指与大指,上出臂上廉,入肘中,乘臑,穿颊,入齿中,夹鼻。

[阴阳本]是动则病:齿痛,肿。是齿脉主治其所产病:齿痛,肿,目黄,口干,臑痛,为五病。

《灵枢•五癃津液别》:三焦出气,以温肌肉,充皮肤,为其津,其流(留)而不行者为液。(按:此篇分析津、液、气等概念,可为手三阳经主病作解释。)

《素问•厥论》:手阳明、少阳厥逆,发喉痹,肿,痉,治主病者。(按:此篇论物足六经厥及厥逆,治主病者。)

《灵枢•胀论》:大肠胀者:肠中切痛而鸣濯濯,冬日重感于寒,则飧泄不化。(按:此篇论五脏六腑胀。)

《灵枢•邪气藏府病形》:大肠病者:肠中切痛而鸣濯濯,冬日重感于寒即泄,当脐而痛,不能久立,与胃同候,取巨虚上廉(按:此篇论六腑病,各取其下合穴。)


腧穴

商阳 (LI1)二间 (LI2)三间 (LI3)合谷 (LI4)阳溪 (LI5)偏历 (LI6)温溜 (LI7)下廉 (LI8)上廉 (LI9)手三里 (LI10)曲池 (LI11)肘髎 (LI12)手五里 (LI13)臂臑 (LI14)肩髃 (LI15)巨骨 (LI16)天鼎 (LI17)扶突 (LI18)口禾髎 (LI19)迎香 (LI2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