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医学源流”的版本间的差异

来自中医百科
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
(用户名被删除)
 
 
(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)
第1行: 第1行:
 
+
医史著作。清末[[赵延玉]]著。成书于1907年。此书系《[[赵双修医书十四种]]》之一。主要介绍上自远古医家[[僦贷季]]、[[岐伯]],下至清代医家[[吴鞠通]]等历代名医名家的学术成就,全书大致反映了中医学发展的沿革概貌。此外,书中对脏腑部位、三阴三阳、营卫气血、人体器官等均予以概要性论述。现存有清抄本。<ref>余瀛鳌,李经纬 主编.中医文献辞典.北京: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.2000.第342页.</ref>
医史著作。清末赵延玉著。成书于1907年。此书系《赵双修医书十四种》之一。主要介绍上自远古医家僦贷季、岐伯,下至清代医家吴鞠通等历代名医名家的学术成就,全书大致反映了中医学发展的沿革概貌。此外,书中对脏腑部位、三阴三阳、营卫气血、人体器官等均予以概要性论述。现存有清抄本。<ref>余瀛鳌,李经纬 主编.中医文献辞典.北京: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.2000.第342页.</ref>
 
 
{{医籍}}
 
{{医籍}}

2016年12月18日 (日) 16:13的最新版本

医史著作。清末赵延玉著。成书于1907年。此书系《赵双修医书十四种》之一。主要介绍上自远古医家僦贷季岐伯,下至清代医家吴鞠通等历代名医名家的学术成就,全书大致反映了中医学发展的沿革概貌。此外,书中对脏腑部位、三阴三阳、营卫气血、人体器官等均予以概要性论述。现存有清抄本。[1]

  1. 余瀛鳌,李经纬 主编.中医文献辞典.北京: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.2000.第342页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