鲃鱼《中华本草》

来自中医百科
52166tangao讨论 | 贡献2015年3月23日 (一) 16:54的版本 (已导入1个版本)
(差异) ←上一版本 | 最后版本 (差异) | 下一版本→ (差异)
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


拼音名

Bà Yú

别名

青竹、青鱼、竹鲃、青竹鲤、青鲋鲤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鲤科动物倒刺鲃之肉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ardodes denticulatus denticulatus (Oshima)

采收和储藏:常年均可捕捞,捕后,除去鳞片及内脏,洗净,鲜用。

原形态

倒刺鲃,体长而侧扁,背部稍隆起。头小稍尖,头背部呈弧形。吻钝,稍向前突出。口亚下位,成马蹄形。唇厚,上颌突出。须2对,前对比后对稍短。下咽齿3行,侧扁,顶端微弯。鳞在,侧线鳞28(4.5-5/3-3.5-V)32。背鳍4,8-9,其起点在腹鳍基部之后,硬刺强大。臀鳍3,5,末端可达尾鳍基。背部色微黑,腹部白色,近尾鳍基部有黑点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为急流水中下层鱼类。在江河的上游地带生活。主食植物。

资源分布:我国云南元江流域、西江上游和海南均有分布。

性味

味甘;性热;小毒

功能主治

补肾阳;壮腰膝。主肾虚阳萎;腰膝酸软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煮食,50-100g;或晒干研末,入丸、散。

摘录

《中华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