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鳅鱼《本草纲目》”的版本间的差异

来自中医百科
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
(用户名被删除)
 
(已导入1个版本)
 
(没有差异)

2015年3月23日 (一) 16:54的最新版本

(音酋。《纲目》)

释名

泥鳅(俗名)、 鱼(《尔雅》)。 时珍曰∶按∶陆佃云∶鳅性酋健,好动善扰,故名。小者名KT 鱼。孙炎云∶ 者, 寻习其泥也。

集解

时珍曰∶海鳅生海中,极大。江鳅生江中,长七、八寸。泥鳅生湖池,最小, 长三、四寸,沉于泥中。状微似鳝而小,锐首圆身,青黑色,无鳞。以涎自染,滑疾难握。 与他鱼牝牡,故《庄子》云“鳅与鱼游”。生沙中者微有文采。闽、广人 去脊骨,作 甚美。《相感志》云∶灯心煮 甚妙。

气味

甘,平,无毒。 弘景曰∶不可合白犬血食。一云凉。

主治

暖中益气,醒酒,解消渴(时珍)。同米粉煮

附方

新五。 消渴饮水∶用泥鳅鱼(十头阴干,去头尾,烧灰)、干荷叶等分。为末。每服二钱,新 汲 水调下,日三。名沃焦散。(《普济方》) 喉中物哽∶用生鳅鱼,线牢缚其头,以尾先入喉中,牵拽出之。(《普济方》) 揩牙乌髭∶泥鳅 入瓦罐内,盐泥固济 阳事不起∶泥鳅煮食之。(《集简方》) 牛狗羸瘦∶取鳅鱼一、二枚,从口鼻送入,立肥也。(陈藏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