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鳣鱼《中药大辞典》”的版本间的差异

来自中医百科
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
(已导入1个版本)
(用户名被删除)
第7行: 第7行:
 
==拼音名==
 
==拼音名==
  
Zhān Yú
+
Zhān Yú
  
 
==别名==
 
==别名==
第16行: 第16行:
  
 
为鲟科动物鳇鱼的肉。
 
为鲟科动物鳇鱼的肉。
 
 
  
 
==原形态==
 
==原形态==
 
 
  
 
鳇鱼(宁原《食鉴本草》)
 
鳇鱼(宁原《食鉴本草》)
第30行: 第26行:
  
 
本动物的肝(鱣鱼肝)、鳔(鱣鱼鳔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 
本动物的肝(鱣鱼肝)、鳔(鱣鱼鳔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 
 
  
 
==生境分布==
 
==生境分布==
  
 
分布东北,黑龙江尤为常见。
 
分布东北,黑龙江尤为常见。
 
 
  
 
==性味==
 
==性味==
 
 
  
 
甘,平,
 
甘,平,
第48行: 第38行:
  
 
②《医学入门》:"味甘,平,小毒。"
 
②《医学入门》:"味甘,平,小毒。"
 
 
  
 
==归经==
 
==归经==
  
 
《本草撮要》:"入手太阴、厥阴经。"
 
《本草撮要》:"入手太阴、厥阴经。"
 
 
  
 
==功能主治==
 
==功能主治==
 
 
  
 
益气补虚。
 
益气补虚。
第70行: 第54行:
  
 
④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"补虚,令人肥健。"
 
④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"补虚,令人肥健。"
 
 
  
 
==注意==
 
==注意==
 
 
  
 
①《食疗本草》:"发诸气病,不可多食。亦发疮疥,动风。"
 
①《食疗本草》:"发诸气病,不可多食。亦发疮疥,动风。"
第82行: 第62行:
  
 
③《纲目》:"服荆芥药,不可食。"
 
③《纲目》:"服荆芥药,不可食。"
 
 
  
 
==摘录==
 
==摘录==
  
 
《中药大辞典》
 
《中药大辞典》

2015年3月23日 (一) 17:30的版本


出处

《本草拾遗》

拼音名

Zhān Yú

别名

鳣(《诗经》),含光、蜡鱼(啪海异物志》),黄鱼(《尔雅》郭璞注),阿八儿忽鱼(《饮膳正要》),颊鱼(《医学入门》),玉版鱼、鲟蟥鱼((纲目》)。

来源

为鲟科动物鳇鱼的肉。

原形态

鳇鱼(宁原《食鉴本草》)

体长约2米,最大的可长达5米以上。头略呈三角形,吻长而较尖锐。头部表面被有多数骨板。口下位,宽大,稍成弧形;口前方有吻须2对,内侧的须稍在前方,外侧的须较后。眼小,距吻端较近。左右鳃膜向腹面伸展,彼此愈合,全体被纵列的菱形骨板5行,骨板上有尖锐微弯的刺。背骨板1行,较大,10~16块,位于背部正中,从头后直连尾鳍。背、腹侧骨板各2行,背侧骨板32~46块;腹侧骨板8~12块;腹鳍基部之后有不太明显的骨板1~2块。身体其他部分光滑无鳞。背鳍43~57,位于后方;臀鳍26~36;其起点在背鳍的后部下方。尾鳍歪形,上叶长而尖。体表黑青色,两侧黄色,腹面灰白色;背部骨板黄色,侧骨板黄褐色。

生活于大的河流中,多栖息于两江汇合、支流入口及急流的漩涡处。捕食其他鱼类。

本动物的肝(鱣鱼肝)、鳔(鱣鱼鳔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
生境分布

分布东北,黑龙江尤为常见。

性味

甘,平,

①《饮膳正要》:"味甘,平,无毒。"

②《医学入门》:"味甘,平,小毒。"

归经

《本草撮要》:"入手太阴、厥阴经。"

功能主治

益气补虚。

①《饮膳正要》:"利五藏,肥美人。"

②《医学入门》:"醒酒。"

③《医林纂要》:"壮筋骨,长气力。"

④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"补虚,令人肥健。"

注意

①《食疗本草》:"发诸气病,不可多食。亦发疮疥,动风。"

②宁原《食鉴本草》:"食多生热痰。"

③《纲目》:"服荆芥药,不可食。"

摘录

《中药大辞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