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津液”的版本间的差异

来自中医百科
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
(用户名被删除)
 
(已导入1个版本)
 
(没有差异)

2015年4月19日 (日) 23:26的最新版本

生理学名词。

①津与液的合称。饮食精微通过胃、脾、肺、三焦等脏腑的作用而化生的营养物质。在脉内的,为组成血液的成分;在脉外的,遍布于组织间隙之中。津和液通常并提,但二者在性质、分布和功用方面,均有不同之处。各详该条。

②泛指一切体液及其代谢产物。《灵枢•灵兰秘典论》:“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。”《灵枢•决气》:“腠理发泄,汗出溱溱,是谓津。”《灵枢•决气》:“营气者,泌其津液,注之于脉,化以为血。”说明血、尿、汗均由津液化生,并可调节体液平衡。


解释二

一、津液的概念

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。津液包括各脏腑组织的正常体液和正常的分泌物,胃液、肠液、唾液、关节液等。习惯上也包括代谢产物中的尿、汗、泪等。故曰:“汗与小便,皆可谓之津液,其实皆水也”(《读医随笔,气血精神论》)。津液以水分为主体,含有大量营养物质,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。“人禀阴阳二气以生,有清有浊。阳之清者为元气。阳之浊者为火;阴之清者为津液,阴之浊者即为痰”(《罗氏会约医镜》)。

在体内,除血液之外,其他所有正常的水液均属于津液范畴。

津液广泛地存在于脏腑、形体、官窍等器官组织之内和组织之间,起着滋润濡养作用。同时,津能载气,全身之气以津液为载体而运行全身并发挥其生理作用。津液又是化生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,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也有密切关系。所以,津液不但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,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。

津与液虽同属水液,但在性状、功能及其分布部位等方面又有一定的区别。一般地说,性质清稀,流动性大,主要布散于体表皮肤、肌肉和孔窍等部位,并渗入血脉,起滋润作用者,称为津;其性较为稠厚,流动性较小,灌注于骨节、脏腑、脑、髓等组织器官,起濡养作用者,称之为液:“津液各走其道,故三焦出气,以温肌肉,充皮肤,为其津;其流而不行者,为液”(《灵枢•五癃津液别》)。

二、津液的代谢

(一)津液的生成

津液的生成、输布和排泄,是一个涉及多个脏腑一系列生理活动的复杂的生理过程。

“饮入于胃,游溢精气,上输于脾,脾气散精,上归于肺,通调水道,下输膀胱,水精四布,五经并行”(《素问•经脉别论》),是对津液代谢过程的简要概括。

津液来源于饮食,通过脾、胃、小肠和大肠消化吸收饮食中的水分和营养而生成的。其具体过程是:

脾胃腐熟运化胃为水谷之海,主受纳腐熟,赖游溢精气而吸收水谷中部分精微。“水之入胃,其精微洒陈于脏腑经脉,而为津液”(《读医随笔•燥湿同形同病》)。脾主运化,赖脾气之升清,将胃肠吸收的谷气与津液上输于心肺,而后输布全身。故曰:“津液与气人于心,贯于肺,充实皮毛,散于百脉”(《脾胃论•脾胃胜衰论》)。

小肠主液小肠泌别清浊,吸收饮食物中大部分的营养物质和水分,上输于脾,而布散全身,并将水液代谢产物经肾输入膀胱,把糟粕下输于大肠。

大肠主津大肠接受小肠下注的饮食物残渣和剩余水分屉,将其中部分水浓重新吸收,使残渣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。大肠通过其主津功能参与人体内律湾的生成。

津液的生成是在脾的主导下,由胃、小肠、大肠的参与而共同完成的,但与其他脏腑也不无关系。

总之,津液的生成取决于如下两方面的因素:其一是充足的水饮类食物,这是生成津液的物质基础;其二是脏腑功能正常,特别是脾胃、大小肠的功能正常。其中任何一方面因素的异常,均可导致津液生成不足,引起津液亏乏的病理变化。

(二)津液的输布

津液的输布主要依靠脾、肺、肾、肝、心和三焦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完成的。

心主血脉“中焦蒸水谷之津液,化而为血,独行于经隧”(《侣山堂类辨•辨血》)。“津液和调,变化而赤为血”(《灵枢•痈疽》)。心属火,为阳中之太阳,主一身之血脉。津液和血液赖心阳之动力,方能正常运行,环周不休。

脾气散精脾主运化水谷精微,通过其转输作用,一方面将津液上输于肺,由肺的宣发和肃降,使津液输布全身而灌溉脏腑、形体和诸窍。另一方面,又可直接将津液向四周布散至全身,即脾有“灌溉四旁”之功能,所谓“脾主为胃行其津液”(《素问•厥论》)的作用。

肺主行水肺主行水,通调水道,为水之上源。肺接受从脾转输而来的津液之后,一方面通过宣发作用将津液输布至人体上部和体表,另一方面,通过肃降作用,将津液输布至肾和膀胱以及人体下部形体。

肾主津液“肾者水脏,主津液:”(《素问•逆调论》)。肾对津液输布起着主宰作用,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:一,肾中阳气的蒸腾气化作用,是胃“游溢精气”、脾的散精、肺的通调水道,以及小肠的分别清浊等作用的动力,推动着津液的输布。二,由肺下输至肾的津液,在肾的气化作用下,清者蒸腾,经三焦上输于肺而布散于全身,浊者化为尿液注入膀胱。

肝主疏泄肝主疏泄,使气机调畅,三焦气治,气行则津行,促进了津液的输布环流。

三焦决渎三焦为“决渎之官”,气为水母,气能化水布津,三焦对水液有通调决渎之功,是津液在体内流注输布的通道。

津液的输布虽与五脏皆有密切关系,但主要是由脾、肺、肾和三焦来完成的。脾将胃肠而来的津液上输于肺,肺通过宣发肃降功能,经三焦通道,使津液外达皮毛,内灌脏腑,输布全身。

(三)津液的排泄

津液的排泄与津液的输布一样,主要依赖于肺、脾、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,其具体排泄途径为:

汗、呼气肺气宣发,将津液输布到体表皮毛,被阳气蒸腾而形成汗液,由汗孔排出体外。肺主呼吸,肺在呼气时也带走部分津液(水分)。

尿液为津液代谢的最终产物,其形成虽与肺、脾、肾等脏腑密切相关,但尤以肾为最。肾之气化作用与膀胱的气化作用相配合,共同形成尿液并排出体外。肾在维持人体津液代谢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,所以说:“水为至阴,其本在肾”。

粪大肠排出的水谷糟粕所形成的粪便中亦带走一些津液。腹泻时,大便中含水多,带走大量津液,易引起伤津。

综上所述,津液代谢的生理过程,需要多个脏腑的综合调节,其中尤以肺、脾、肾三脏为要,故曰:“盖水为至阴,故其本在肾;水化于气,故其标在肺;水惟畏土,故其制在脾”(《景岳全书•肿胀》)。若三脏功能失调,则可影响津液的生成、输布和排泄等过程,破坏津液代谢的平衡,从而导致津液生成不足,或环流障碍,水液停滞,或津液大量丢失等病理改变。其中,尤以肾的功能最为关键。故曰:“肾者水脏,主津液”(《素问•逆调论》)。津液生成不足或大量丢失而伤津化燥,甚则阴液亏虚,乃至脱液亡阴,其治宜滋液生津、滋补阴液、敛液救阴。津液停聚则为湿、为饮、为水、为痰,其治当以发汗、化湿、利湿(尿)、逐水、祛痰为法。

三、津液的功能

津液的功能主要包括滋润濡养、化生血液、调节阴阳和排泄废物等。

(一)滋润濡养

津液以水为主体,具有很强的滋润作用,富含多种营养物质,具有营养功能。津之与液,津之质最轻清,液则清而晶莹,厚而凝结。精、血、津、液四者在人之身,血为最多,精为最重,而津液之用为最大。内而脏腑筋骨,外而皮肤毫毛,莫不赖津液以濡养。“津亦水谷所化,其浊者为血,清者为津,以润脏腑、肌肉、脉络,使气血得以周行通利而不滞者此也。凡气血中不可无此,无此则槁涩不行矣……液者,淖而极厚,不与气同奔逸者也,亦水谷所化,藏于骨节筋会之间,以利屈伸者。其外出孔窍,曰涕、曰涎,皆其类也”(《读医随笔•气血精神论》)。分布于体表的津液,能滋润皮肤,温养肌肉,使肌肉丰润,毛发光泽;体内的津液能滋养脏腑,维持各脏腑的正常功能;注入孔窍的津液,使口、眼、鼻等九窍滋润;流人关节的津液,能温利关节;渗入骨髓的津液,能充养骨髓和脑髓。

(二)化生血液

津液经孙络渗入血脉之中,成为化生血液的基本成分之一。津液使血液充盈,并濡养和滑利血脉,而血液环流不息。故曰:“中焦出气如露,上注溪谷,而渗孙脉,津液和调,变化而赤为血”(《灵枢•痈疽》),“水人于经,其血乃成”(《脾胃论•用药宜忌论》)。

(三)调节阴阳

在正常情况下,人体阴阳之间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。津液作为阴精的一部分,对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作用。脏腑之阴的正常与否,与津液的盛衰是分不开的。人体根据体内的生理状况和外界环境的变化,通过津液的自我调节使机体保持正常状态,以适应外界的变化。如寒冷的时候,皮肤汗孔闭合,津液不能借汗液排出体外,而下降入膀胱,使小便增多;夏暑季节,汗多则津液减少下行,使小便减少。当体内丢失水液后,则多饮水以增加体内的津液。“水谷人于口,输于肠胃,其液别为五,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,天热衣厚则为汗”(《灵枢•五癃津液别》),由此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,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。

(四)排泄废物

津液在其自身的代谢过程中,能把机体的代谢产物通过汗、尿等方式不断地排出体外,使机体各脏腑的气化活动正常。若这一作用受到损害和发生障碍,就会使代谢产物潴留于体内,而产生痰、饮、水、湿等多种病理变化。

四、五脏化液

(一)五脏化液的概念

汗、涕、泪、涎、唾五种分泌物或排泄物称之为五液。五液由五脏所化生,即心为汗,肺为涕,肝为泪,脾为涎,肾为唾。五液由五脏所化生并分属于五脏,故称五脏化液,又称五脏化五液。

(二)五脏与五液的关系

五液属津液范畴,皆由津液所化生,分布于五脏所属官窍之中,起着濡养、滋润以及调节津液代谢的作用。五液的化生、输布和排泄是在津液的化生、输布和排泄的气化过程中完成的,是多个脏腑,特别肺、脾、肾等综合作用的结果。但五脏是脏象学说的核心,故又将汗、涕、泪、涎、唾分属于五脏。故曰:“人之一身,有涕、泪、涎、唾、便、溺,皆属一水之化,而发于九窍之中”(《质疑录》)。“汗与小便,皆可谓之津液”(《读医随笔•气血精神论》)。五脏与五液的关系是津液代谢过程中,整体调节与局部调节的统一。

解释三

泛指体内一切水液。

指由饮食精微通过胃、脾、肺、三焦等脏腑的共同作用所化生的营养物质。津液在经脉内的,为组成血液的成分;在经脉外的,遍布于组织间隙之中。津和液通常是并提的,但二者在性质,分布部位和具体功用方面,均有不同之处。“津”此较清稀,分布于肌肤之间以温润肌肤;“液”则比较粘浊,分布并濡养关节、脑髓、孔窍。但从整 体功能而言,津和液可以相互影响,相互转化。津液除营养和润泽组织器官外,随着体内情况和外界气候的变化,还关系到体内阴阳相对的平衡,如炎暑汗多则小便少,天寒汗少则小便多。

指汗或小便。如《灵枢.决气篇》说:「腠理发泄,汗出溱溱(音“针”,形容出汗状况),是谓津。」这个“津”就是指的汗。又如《素问.灵兰秘典论》说:「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。」这个“津液”就是小便。汗出过多或排尿过多(如糖尿病、尿崩症等),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耗损体内的津液。